家庭教育与儿童身心健康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
黄鸿兰
与家庭环境相关的医学问题
l 与行为相关的进食紊乱
l 厌食、偏食、挑食、零食、贪食等
l 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儿童情绪障碍
l 行为问题
l 攻击、破坏性/注意-寻求行为
l 发脾气、任性行为、不合群、退缩、退行
l 学习问题、厌学、低自尊
不良进食行为成为营养问题主因
l 厌食
l 挑食、偏食
l 零食
l 边吃边玩
l 不会咀嚼,易恶心
l 过食
l 狼吞虎咽
进食习惯与行为互动
l 过度关注与保护:有利于健康的每顿七、八成饱的饮食原则被每餐十二分饱的现状所替代
l 过度控制:家长根据自己的饱饿感来判断孩子是否需要进食
l 营养观念受贫困经历的影响
l 用食物塑造幼儿行为
l 用食物表达爱
l 补偿心理
家长和孩子在饮食过程的职责
l 父母负责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和方式提供安全、美味、营养的食物;
l 孩子负责决定进食的品种和进食量。
进食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
l 家长的控制,可以削弱儿童对进食量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儿童没有机会亲自经历、体验和感受自己的饱足感和饥饿感,他们可能失去对进食量的自我控制能力。
预防肥胖的饮食措施
l 给孩子提供各种健康食物的选择,而不刻意限制进食,
l 如果所有的选择都是健康食品,不必过于担心孩子吃得太多。
l 不要强迫孩子把碗里盛的饭菜吃光,应允许孩子剩饭。
健康理念培养
告诉孩子长高食品和长胖食品
l 长高食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如瘦肉、蛋、奶、各类蔬菜、水果等。
l 长胖食品:高脂、高糖类食品,容易导致儿童肥胖,如甜饮料、油炸食品、甜点心、糖果、膨化食品等。
针对挑食---食物替代法
l 建立替代行为
l 先吃健康食物再吃非健康食物。
滚雪球效应
l 小步走不停步
l 一直进步
l 尽量不用负面言语:不许、不能、不可以
l 避免使用损害孩子自尊的语言:这么胖了还吃、
l 多用正面的语言:可以、先吃、
l 对孩子的良好饮食改变及时表扬
自我指导训练
l 加强内部言语的调节成分,使其行为在自己的言语控制下。
l 训练儿童自身内部的言语评价或自我指导。
l 鼓励儿童适当地强化自己的行为。
肥胖认知行为治疗
l 儿童对进食量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缺乏对进食量的自我控制能力。
l 让儿童体验饥饿、不饿、过饱的感觉
l 用“你现在还饿吗?”代替,“你现在吃饱了吗?”
培养爱运动的生活习惯
l 逐渐减少儿童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增加儿童室内和室外运动时间,培养勤劳的习惯。
l 淡化饮食在各类活动中的重要性,培养儿童对户外活动的兴趣。
躯体症状与儿童情绪障碍
l 消化系统:腹痛、呕吐,胃纳减少,腹泻等。
l 心血管系统:胸闷,叹大气,晕厥,
l 神经系统:头痛,头晕,
l 泌尿系统:尿频,尿急。
l 精神症状:哭吵增多,不切实际的担忧很多,不愿与人交往,冲动,易发脾气,
l 其他:睡前或睡眠中哭闹增多,不安全感,多梦,原来已能独睡的孩子要大人陪伴才能入睡。
l 不愿上幼儿园或上学,粘人或孤僻,进食减少。上课时注意力难集中,小动作增多,不想做作业无法正常参与学校中的各项活动等。
案例讨论:离别焦虑
l 男孩,4岁。粘妈妈,频繁哭闹,一月;
l 生活事件:妈妈离家进修,每周回家一次
l 对妈妈离开反应过度,妈妈回来时,整天坐卧不安,一刻不能分离,容易生气、很难被安慰,需要反复保证;
l 情绪低落,失去游戏兴趣,胃口减退,容易呕吐,睡惊频繁。
离别焦虑生物易感性
l 内化的行为模式:个性敏感、胆小、害羞、对紧张性刺激反应大,对陌生环境常表现害怕,人际交往中感到紧张、恐惧。
l 外化的行为模式:社交回避、拒绝上幼儿园、不服从、口头和身体攻击、情绪不稳定、哭泣、争吵、沮丧、疲乏、腹痛呕吐、头痛
家庭的养育环境和养育方式
l 过度“保护”,事事代劳,百依百顺,没有独立面对困难的机会,社会技巧与经验缺乏,依赖性强
l 物质满足来替代孩子的情感需求,缺乏情感交流,
触发因素
l 生活事件和在幼儿园受到挫折等
l 被批评、被欺负、分离焦虑、担心尿裤、陌生感、想获得更多的来自监护者的关注、
l 与妈妈分开
l 高要求的环境和自身的低能力无法协调,是促使情绪障碍患儿增多的原因之一。
维持因素(使行为获得强化)
l 儿童的行为在家中得到保护和支持
l 关注
l 看电视
l 在家做更有吸引力的事情
l 父母附和、同情的态度;
l 父母的焦虑反应,使症状得到强化。
安全依恋的模式
l 亲子互动
l 因为每次与父母分开,都哭闹厉害,爷爷、奶奶总责怪妈妈态度不坚决,有时妈妈常感到“力不从心”,开始操作“蒸发游戏”….
l 妈妈的出现与离开对这个男孩来说是不可控的。
维持因素(使行为获得强化)
l 妈妈的焦虑反应;
l 对儿童表现不接受的态度;
l 儿童的行为在家中得到保护和支持
l 关注、附和、同情的态度;
l 在家做更有吸引力的事情看电视
干预策略
l 缓解家人焦虑
l 不要忽视帮助孩子建立对社会环境的安全感,信任感。
l 要求家长不要表露出过多的语言和身体上的关注
l 不允许接触任何强化病症的东西:电视、游戏机等
支持性心理治疗
l 接纳与共情,切忌“雪上加霜”与表现失望
l 讲故事与角色游戏:在故事中树造角色,在情景支持的下演绎发生在儿童身上的情感经历,尽量听到孩子担心、害怕,给予情绪宣泄的机会;
l 积极的方式解释发生的情况;
l 设定乐观的进展与结局。
注意资源重新分配
l 离别焦虑患儿往往会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焦虑事件上,各种社会功能要受到影响,要用活泼、生动的户外活动或游戏,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l 留给孩子足够时间发应平息情绪,逐步适应环境,避免过快的要求。
系统脱敏
l 建立焦虑等级
l 营造舒适、愉快情绪,应用放松反应作抵抗条件用,抑制恐惧反应,循序渐进有系统地将焦虑反应,由弱到强逐步消除。
正性行为强化
l 注意孩子出现的期望的行为,及时肯定,使已经的阳性行为得以保持下来。
l 获得控制感
l 每一天固定时间的电话
l 量化等待时间
游戏治疗
l 玩具-词汇,游戏-语言;消除了儿童面对大人时的焦虑恐惧和言语表达的限制;
l 营造以儿童为中心的“世界”,他的自我意识可以尽情发挥,游戏过程儿童容易与大人建立最自然的表达与沟通,玩时告诉我们的关于他的故事,帮助进入儿童内心世界,而不是强迫儿童进入成人的平台;
游戏治疗
l 游戏过程是自发和释放的,营造一个可接纳的,保护的,包容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
l 通过玩孩子可以充分地表达,宣泄、领悟、学习、成熟,达到处理儿童内心的创伤,使心灵得到滋养和成长。
讲故事
l 通过间接交谈去分析儿童心理活动的方法。
l “三个愿望”
l 借用他人立场讨论
l 设计积极的解决方法:“英雄”示范,理想的发展
帮助儿童表达情绪
l 儿童在经历各种情感困惑、体验焦虑、恐惧后,由于压抑或表达受阻,行为症状常表现为睡眠紊乱或躯体化症状。
l 睡眠紊乱:入睡困难、噩梦、夜晚恐怖;
l 躯体化症状:腹痛、头痛、胸闷等
l 对任何刺激都过度害怕,
怕做梦的女孩,8岁
l 夜晚恐惧:
l 怕做梦、噩梦
l 不敢独自上厕所
l 怕独自一人睡、整夜开灯睡觉
l 怕小偷
l 怕鬼(怪兽)
l 怕被子上的花纹
l 怕过马路
情绪控制治疗技巧
l 引导恐惧与焦虑浮现;
l 想象引导(桥梁)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
l 模糊、不真实、纠缠想象被清晰化、现实化,被意识掌控;
l 重新检验与定位无助、害怕的感觉,充分表达,中和;
l 利用简单暗喻取代严苛的事实(容易接受),通过想象游戏的情景,孩子可以从惧怕的失败中解脱出来。
l 治疗过程减低问题的敏感性,用语言刻画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l 当类似的恐惧发生时,自我提示性经验直接进入意识,将不成熟的防御淹没
l 新的应对方式置换到日常的生活
乖乖女、示范生:5岁,夜惊来诊
l 表现优秀
l 害怕犯错
l 需要各个方面表现有能力
l 答案只有一个
l 需要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家庭的养育环境和养育方式
l 百般控制,过多“理性”教育,父母“价值观”影响过多,忽视对孩子的表达能力,处事能力和自我个性的培养,
l 对孩子要求很高,过分苛责,导致孩子遇事退缩,不知所措,在情绪无法用语言和动作进行正常表达时便被压抑潜伏在体内,并改头换面地以躯体症状来表达自己。
l 空间是舞台,发展出自己的舞台,经历风雨,收获经验
l 儿童需要运用自己的能力发展自我责任(面对挫折,处理心理冲突),所有事情都要吻合父母的意愿,不知不觉中,儿童迷失了自我
削弱自信的组拳
l 持续地纠正错误
l 嘲笑他的错误
l 执行简单任务时不必要的介入
l 毫不在意地形容孩子(标签+胶水)
无条件接纳
l 符合妈妈要求的时候,妈妈才给予笑脸
l 孩子就会更努力地用自己的行为来让母亲高兴,成为动力和获得母亲关注和喜爱的手段; 行为模式里在乎外界评价.
l 一旦循环停下,“事与愿违”,幸福和快乐源泉枯竭。
l 儿童情感世界的根据地、加油站、避风港
自我负责
l 孩子需要能够运用自己能力发展自信的机会
l 帮助找对他自己有用的解释,
l 假装我会系鞋带游戏
l 哇!你已经知道了好多,你只要再。。。。;从帮助其他孩子学习的过程学到经验,远超过学会系鞋带的实际意义。
常见儿童行为问题
l 任性、发脾气
l 破坏性/注意-寻求行为(咬人等)
行为互动A-B-C模式
l 亲子互动惯式反应模式,让家长意识到任性行为如何被强化和不断升级?
l 行为的后果(双重奖励)
l 学会了通过制造父母情绪上的痛苦来迫使妥协,有能量来控制家人。
l 同时获得所需要的东西。
“奖励”与行为
l 无意中奖励了不良行为,是父母在教养过程中最常犯的一种错误。
l 妈妈教会了孩子哭哭啼啼---关注+温和的训斥---停止哭闹,孩子以安静来奖励、回报妈妈的关注,双方彼此强化适当与不适当行为。
冰山现象—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表达
l 行为背后
l 愿望
l 情绪
l 愤怒
l 委屈
l 恐惧
l 焦虑
忽视不良行为
l 纠正不良行为避免只针对负性行为,过度强调“不打人”(批评打人/表扬不打人)而关注重点应放在与同伴合作、友好上。
l 给孩子一定的负性情绪体验,结合大量的正性情绪体验,有利于建立耐受负性情绪体验的能力。
目标操作技巧
l 现实的
l 能够被清楚地描述
l 可观察到可评价
l 确保成功
l 刻意发现
l 强化、固定、维持与发展
l 激发主动参与
与学业挫败相关的行为问题
l 社会功能不良
l 与同伴关系不良
l 情绪控制较差
l 易怒、敌对
l 情绪自控力弱
l
l 注意能力
l 行为控制力
l 学习兴趣/动机丧失
l 对老师消极态度
l 对学校适应不良
认同与发展
学业顺利—信心与决心
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儿童心灵大厦的基石
学习上得不到认同,就会采取另外的方式引起他人重视,引人发笑、与人作对、欺负弱小,或寻求自我刺激与满足
自卑感:频繁受挫,灰心丧气,动机消失殆尽
幻灯片50
负性互动持续循环的结果
l 童年经历中有一个高度批评和拒绝他的重要人物,形成核心信念:“我可能不行”“我不胜任”
l 负性的方式预期将要发生的结果:
l 主动回避行为
l 从在乎-不在乎到对抗
无效沟通
l 盘问
l 反问
l 唠叨
l 指责
l 旧事重提
l 消极暗示
l 全盘否定
l 孩子听完后的感受?
l 害怕:回避
l 愤怒:情感爆发
l 委屈:对抗
l 沮丧:自卑
l “雪上加霜”
积极情感互动:做孩子的情感教练
l 了解孩子的内心愿望与行为动机
l “事与愿违”的结果和有效的亲子沟通
l 帮助情感的表达
l 认识自己、爱自己、珍视自己
<,o:p>
“事与愿违”的结果和有效的沟通
l 描述过程:能听,放下评价。
l 关注情感:此时孩子的情绪状况如何:
l 表达感受:情感困惑时,语言表达能力?
l 感同身受:接纳其内心感受,不排斥。
l 问自己孩子现在最需要什么?
l 自我评价
l 肯定
l 建议:金玉良言,先情后理。
l 积极的暗示
肯定正面动机,引导更有效做法
l 行为受愿望驱动,行为必有正面动机;
l 将行为与动机分开是共情基础 ;
l 如果是我…也会感到…避免为什么…?
l 关心他的感觉,使用诱导的语气
l 不要将你的解答加在儿童的问题上;
l 透过他们的视野来看世界,你会知道更多有关孩子的内心感受。
认识自己---清楚地“看见”自己
l 我是怎样一个人?
l 儿童依照重要的“社会他人” 评价由外向内寻找“自我”(拼图),在内心世界建立一个“自我”。
l 帮助心愿的达成,成功的内心体验,不断向自己证明“我能够…..”
l 爱自己、珍视自己,自我价值感:一种让自我感觉良好的积极情感
l 积极情感:自我胜任感与力量感。
l 消极情感:自卑,沮丧,无助,动机消失殆尽
亲子成长
父母希望孩子是 | 父母应该对孩子是 |
自信的 | 相信的 不是总批评的 |
具有自我价值感的 自爱的 | 爱的 感谢的 |
尊敬权威又 不畏权威 | 尊敬孩子 又有教育 |
有情感的 | 接受情感\表达情感 |
自我指导训练
l 个人的行为与情绪受自我教导性语言所控制,将积极信念重复地对自己说明,使其逐步地融化进自己的信念系统,成为支配自己的行为规则。
l 儿童把来自外界的言语评价转变为自我评价是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自控差的儿童缺乏语言调节功能,攻击性儿童可以被看成没有很好地将“外控”转变为“自控”,
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l 观察你自己,对你们责骂孩子的行为做一个记录,你会发现自己容易在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上失控,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发火或者控制情绪。
l 示范给孩子你希望他效仿的行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也要有耐心,因为你和孩子都在经历一个考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