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班生活劳作区的创设与指导
福州市儿童学园 陈巧晏
幼儿园根据幼儿需要,按活动内容的类别对室内外空间划分一定区域,投放活动材料,引发并支持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活动,从中进行探索,获得个性化学习与发展,这就是区域活动。它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当前区域活动的开展成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日益受到重视并深入探索。生活劳作区是促进小班幼儿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的活动区,有利于培养幼儿生活卫生自理能力与习惯,因此我们要重视激发小班幼儿参加生活劳作区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对生活劳作区的创设与活动的指导。
一、生活劳作区,是实现小班健康领域目标的重要区域。
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是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集体生活的第一步。小宝贝们将要从家长的精心呵护照料与包办代替中脱离出来,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这就需要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这是由这个时期孩子心理特点所决定。使幼儿在生活中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班孩子年龄小、生活上对成人依赖感很强,且手部小肌肉群发育也不完善,影响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此,依据《纲要》与《指南》规定的小班幼儿最需要发展的“健康领域”教育目标,创设“生活劳作区”,投放贴近幼儿生活实际、丰富多样的动手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在生活劳作区这个开放的生活环境中自主活动,动手操作,探索与学习基本生活自理的本领,感受“家”的温馨,这十分重要。一方面能丰富幼儿对家庭生活环境的认知,积累家庭生活活动经验,培养热爱家庭的情感,另一方面能引导幼儿学习生活自理的技能,并训练手指动作的精细化,促进手部小肌肉发育,促进手眼协调、双手协调等动作的发展。从而促进生活自理技能的掌握与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实现小班健康领域目标,进而适应幼儿园生活与学习。所以开辟探索性的“生活劳作区”,引导幼儿在其中主动活动,积极操作、认真探索,对孩子们适应幼儿园生活,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和身体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班生活劳作区要把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放在第一位。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环境互动中获得发展的。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也离不开相应环境与材料。为此可以把小班“生活劳作区”创设在活动室里,延伸到走廊上,成为小班中第一大活动区,突显其重要性。走廊可用几扇色彩鲜艳的塑料屏风隔开,按功能将区域场地分为“娃娃家”的卧室、客厅、厨房、餐厅、阳台、卫生间六个部分;“娃娃商店”和“娃娃劳作角”两个部分创设在活动室里。这样,形成了以“家”为中心的生活劳作活动系列,可丰富幼儿对“家”环境的认知和“家”生活的经验。“娃娃劳作角”主要投放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串珠、粗细不一的串绳等练习穿衣和串珠动作的材料;大中小不一的勺子、各色海洋球与乒乓球、塑料球等练习握勺喂娃娃动作的材料;以及在“美丽的森林”“可爱的小孔雀”背景图中练习扣各种纽扣和拉拉链等材料。这就让幼儿在丰富多样的环境中模仿现实生活去玩娃娃家游戏,从中练习生活自理技能,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从而促进幼儿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
三、幼儿在生活劳作区中的探索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生活劳作区”是让幼儿主动学习一些简单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区域。因此应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自主探索、操作。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小,自理时常不懂操作程序和方法,会碰到实际困难,就会出现低水平操作,盲目练习、重复练习现象,活动效果差、效率低,难以有效提高自理能力。虽然孩子爱参与生活区活动、也爱动手操作,但无效活动使幼儿处于只有练习,没有学习,只有原始经验,没有能力发展的状态。因此老师在幼儿互动中除了必须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外,在发现问题或幼儿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应适时介入,运用适当而多样的方法给予有效指导,以满足幼儿解决困难、有效活动需求,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四、教师在生活劳作区中有效指导方法举隅。
(1)启发式指导:实施指导,重在启发。在生活区域活动中笔者在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的同时,根据他们活动中存在的困难,针对性地启发他们动脑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例如珍辰给娃娃穿衣服的尝试中,发现给娃娃穿不进去,显得很着急,老师观察到了,及时介入,先启发她“比一比”发现了什么,再启发她自己动手找件大的衣服。引导她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努力,解决操作中的问题,从中还发展她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醒式指导:对活动中具备一定能力的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用提醒式话语指导,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醒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幼儿就知道应该怎么做。这样,幼儿活动中探索的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激发,各种操作材料在孩子手中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3)互助式指导:即借助“小助手”指导,鼓励幼儿互相帮助。特别是对那些理解能力强、动作快的幼儿,教师应经常鼓励他们关心、帮助别人或请他们当小老师,帮助一些能力较差的幼儿穿衣服、扣扣子;使幼儿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也避免骄傲情绪的出现。
(4)示范式指导:小班幼儿手部小肌肉发育还不健全,动作不够协调灵活,穿衣服、解纽扣、系鞋带等生活自理技能无法一两次练习就能掌握。教师就要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示范,甚至让孩子模仿操作,或把枯燥的穿衣服程序与方法编成顺口溜,让幼儿边念边学穿衣。这样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就穿好了,而能力弱的幼儿也慢慢学会了,从而增强信心。
(5)激励式指导: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成功活动、探究的乐趣,就会增强幼儿继续参与活动的自信心。例如一张小小的贴画,一颗亮闪闪的星星,甚至一句“你真棒”“你的小手真灵巧”的话语,都会使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的赞赏和鼓励,从而形成一种自信。这样,孩子就会在自信自主的生活劳作区游戏氛围中习得生活技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生活劳作区中对幼儿的指导虽然不是教学,但也应讲究方法。只要教师心中有法,积累了众多方法,那么,在活动中就能灵活地选择方法,因人施导,甚至创新方法,在“得法”中增强指导的有效性。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