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教在线 > 教研之窗

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再思考

来源:原创 编辑: 时间:2024-04-18

  福州市儿童学园      赵葵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以幼儿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目标、正在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定区域,在其中投放一些适合的活动材料,制定活动规划,引发并支持幼儿自由选择参与其中,与活动材料、同伴多向互动,从中进行探索获得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活动。是贯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重要途径之一。创设和投放便于幼儿直接感知、操作体验的区域环境、活动材料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物质前提和保障。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精心巧妙创设活动区域及环境,科学有效投放活动材料,为幼儿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合理设置活动区域。

 根据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目标,我们将区域活动划分为四大功能区:表现性活动区域、探索性活动区域、运动性活动区域和欣赏性活动区域。四大功能区涵盖五大领域内容,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学习与发展。但小、中、大班因其年龄心理特点差异,应有所侧重。合理设置重点区域和特色区域,才能满足不同年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为有效组织区域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1、分层推进、重点拓展。

    小班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小肌肉发育弱,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与同伴交往的社会性技能是小班幼儿的学习重点。因而可将生活区设置列为小班的特色区域,把装扮区和建构区列为小班年段的重点区域,教师努力将其做大做强,形成特色;中班幼儿精细动作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能较灵敏地从事各项活动,认知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活泼好动,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因此可设置了以美工区和益智区为主的活动区域,以促进中班幼儿发展动作的灵活性,不断丰富提高认知经验;大班时期幼儿的脑发育明显加速,语言能力迅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开展萌发,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区和阅读区能为大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最为适宜的平台,因此,把科学区和语言区的设置列为大班重点区,并逐步拓展为特色区。总之,我们应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把握他们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分层推进来设置有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点区域,进一步拓展为不同年龄段的特色区,使区域活动设置避免盲目和重复,这是有效实施区域活动的前提。

2、适度交叉、鼓励流动。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所以应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因此,活动区既要体现凸显大功能,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地划分,适当模糊不同区域间的空间界限,让幼儿可以随时在不同区域间流动,便于幼儿更加自然、轻松地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如大班的数学区和探索区紧挨着,之间不作有意隔离。活动中贝贝小朋友正在玩多米若骨牌的游戏,而探索区的明明小朋友在地上摆弄着废旧奶盒,当贝贝把多米诺摆在桌上哗啦啦地推倒时,声音吸引了明明,明明就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邀请贝贝和他一起在地上用旧奶盒玩起来多米诺骨牌,奶盒摆得长长的,比在桌面上过瘾多了,后来他们还用两种材料交替摆放开展游戏。模糊的区角划分为有效组织幼儿主动互动、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力条件。

     另一方面,各活动区的设置可以灵活交叉,将各领域和目标有机整合。做到一个区里整合多个领域的内容,或是同一领域的内容渗透在多个区域。如,小班的装扮区里,幼儿开展娃娃家的游戏,动手帮助娃娃穿衣、给娃娃喂饭、与其他家庭成员交往、唱歌哄宝宝睡觉等等就渗透了健康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等的内容;大班科学领域中数学认知部分“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新的创造性排列规律”的目标,可以与美工区装饰服装道具整合,可以与建构区围合城墙整合,还可以与表演区的场地布置整合。幼儿还可以在图书角阅读完某个故事,到美术区绘画或制作自己感兴趣的背景和人物等进行表演,鼓励幼儿能根据需要在不同区域合理流动,使区域活动更具灵活性,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具实操性。

3、相对稳定、动态调整。

      区域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小步递进地提升能力、增长智慧,而且对其的学习发展是具有长远效应的。因此,活动区域尤其重点设置的活动区域在一学期中,总体上应是相对稳定,幼儿才能从多次活动中不断强化、积累经验,获得学习与发展。但个别区域也可根据需要进行阶段性适当的动态调整,使之顺应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求。比如,小班上期班级设置了生活劳作区、娃娃家、科学区、建构区、表演区等活动区域,随着主题的开展,二、三月份将开展《玩具总动员》的主题活动,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老师就创设了玩具展示区,将各种会动的玩具、好玩的玩具、“软软”和“硬硬”的玩具都投放在展示区,供幼儿观察、操作、探究,动态调整活动区域,让幼儿学习和发展与时俱进。

二、巧妙创设区域环境。

1、制作醒目区标、背景墙、展台。

     幼儿是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与发展的,丰富、适宜的环境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区域环境的创设应首先体现现阶段的教育主题,使区标、背景墙、展示台的内容彰显活动主题,让幼儿的视觉、动觉、听觉等多感官与环境充分互动,在感受、体验中学习与发展。如小班的主题活动《轱辘轱辘转》,一进门墙面创设的主题画就看见一辆大型巴士车载满全体小朋友开进车的世界,画有大卡车、小轿车、救护车等的形象区标清晰、醒目;进入操作区,玻璃活动墙的“扭扭车道”和瓷砖墙的“快乐停车场”作为背景墙,让幼儿在上面操作、探索,如何在弯弯曲曲的车道上行驶,遇到红绿灯怎么办,如何将车停到相应的停车位上;而美工区的窗户栏杆上展示幼儿的滚珠画作品;运用悬挂车牌装饰进行区隔展示;在走廊拐角处设置亲子工作展示台——我设计的车。主题式区域环境让幼儿随着主题的延生置身于车的世界中充分感知、学习。

2、挖掘利用空间。

     区域活动核心是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与环境、材料互动,有效组织就体现在有效地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自主的互动中获得有意义的经验的。所以充分挖掘、利用区域空间、巧妙设计活动环境,既能提高环境的利用率,又能增强环境的艺术美感,还能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让幼儿与主题环境中互动,潜移默化地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如,美工区利用走廊的玻璃墙栏杆小班幼儿开展贴贴、画画活动;开展“我喜欢的车”时,老师利用窗台为幼儿创设出街道、玻璃窗户创设为街景,即形象又便于幼儿在窗台上操作,感受驾驶的感觉,理解有序的交通规则;墙面也成为幼儿操作的平台,大班科学区的小实验“谁能滑下来?”“有趣的滚动”,通过幼儿在墙上操作,开展探索发现学习。通过对墙、门窗、走廊、角落等辅助空间的有效利用,增加了活动空间,使幼儿的学习更加自主、生活化。

3、融合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的落实没有即时性,也不是体现在某一特定的领域和区角里,是幼儿在多项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小步递进地发展的。因此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也要体现教育目标,且提倡目标的优化整合。这样,不但可以避免空间的浪费,还可将学习融入到自主地游戏中。如中班,可以将操作区环境创设与娃娃家环境创设优化整合,在娃娃家环境中包含引导幼儿主动去晒袜子、叠衣服、铺桌布、扫地的图示环境,实现了操作区的教育目标。又如大班的表演区环境和美工区环境的优化整合,在美工区环境中增加了小舞台环境的创设,可以引导幼儿开展美工活动后布置小舞台,制作完服装道具后在小舞台进行表演。

三、科学投放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幼儿是通过与活动材料互动获得学习经验的。以往的活动材料高结构化设计居多,教学目标明确,更多呈现了教师对于活动材料的特定要求,幼儿按照教师规定的玩法来完成活动目标,玩法单一,造成幼儿活动兴趣低,阻碍了学习与发展;同时材料的利用率低,教师为完成某一目标的游戏内容花费大量的时间设计,幼儿玩一次就不能使用了。这种高耗费低产出的活动方式无形中使区域活动流于形式。我们改革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的理念是将幼儿的学习过程视为小步递进的发展过程,不要求幼儿在一次或几次的学习中就达成活动目标的要求,而且淡化目标的达成,将目标隐藏在材料中,让幼儿在积极的操作、感知活动中逐步体会、学习提高。

1、收集废旧材料,丰富非结构化材料;

区域活动需要大量的活动材料供幼儿操作探索,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成为区域活动中非结构化材料的主要来源。师幼共同收集的清洁无污染各种盒子、瓶子、废纸、易拉罐、果核、管状等非结构材料,投放时没有设定目标和具体的玩法,幼儿根据需要自取使用,充分发挥材料的多种功能。如:牛奶盒,有的玩起叠叠高的游戏、有的制作手偶、有的做结构游戏的围墙、还有的拼搭出各种汽车等等。开放性的投放材料,使幼儿能自己控制材料,与材料进行有效互动,发挥了材料的多功能性。

2、增添低结构材料,区域活动生活化;

     低结构材料指教师对活动材料进行简单的设计又不规定玩法,幼儿在操作中完成材料中隐藏的活动目标。比如,小班的“筛一筛”游戏,教师收集各种漏勺、勺子、大小不一矿泉水瓶,漏斗、杯子等低结构活动材料和实物米、各种豆类投放在操作区,幼儿在活动中可以利用各种各种大小不同的漏勺,选择瓶口不一矿泉水瓶进行舀、铲、倒;还可以用漏斗筛一筛,选择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式装一装,幼儿在自主地选择材料、自主地选择操作方式、反复的操作尝试中学习分类、守恒、进行比较、判断,获得学习经验;将动作练习渗透到生活化的学习中,幼儿兴趣浓厚又得到发展。

3、设计游戏玩法,玩转高结构材料;

    高结构化材料的优势是材料美观、耐用,目标明确但结果又不确定。如扑克牌、拼装玩具、拼图组合等等。教师设计了具有竞赛性的游戏玩法,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玩转材料,使幼儿积极接受挑战,最大限度地向目标靠近。更适用于中大班游戏。如大班的探索性区域的游戏“梦想城堡”,主要材料由四个方形积木和三个塔状积木组成,目标是利用七个积木拼摆多种城堡造型,城堡必须稳固,可以独立站立;培养幼儿空间思维能力。教师设计分级挑战图册,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挑战图册进行拼摆,并运用文字、符号等形式在闯关记录本上记录下自己的挑战成果,最后累计挑战结果。游戏可以是个人自由挑战、可以是两人挑战、也可以是多人挑战,或比速度、或比数量,增加高结构材料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4、调整游戏材料,激活材料新活力。

    随着游戏的开展、延伸和深入,游戏的材料需要更新和调整,频繁地更换材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财力,激活材料的多种玩法,可赋予材料新的活力,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例如,益智区的扑克牌游戏,幼儿玩久就不玩了,大班老师将其投放在叠叠高游戏中,幼儿尝试将平面的扑克牌进行折、卷等改变其形状开展叠高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在数学区儿童地垫上贴上数字,幼儿将数字地垫拼好后,根据投出的骰子的数字玩跳格游戏;在语言区也可将儿童地垫拼成大骰子,在各面贴上时间、地点、人物的图样,幼儿根据抛出的骰子编故事;益智区的幼儿在地垫上设计棋谱,开展棋类游戏。同样是一种材料展开的多种玩法,使材料具有新活力。

      为幼儿创设适宜于学习与发展的区域活动环境和材料,还需要教师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顺应幼儿的发展,不断调整、改变。在精神上鼓励幼儿,在物质上支持幼儿。使幼儿能在个性化的区域活动中学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