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师带徒”有效策略,提升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
福州市儿童学园 赵葵
【摘要】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教师毕业的成功转型,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采用“师带徒”的方式引领新教师顺利上岗是一条捷径。
【关键词】师带徒
每一位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教师,都充满着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憧憬来到幼儿园,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但运用学校习得的专业理论知识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常常力不从心、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阻碍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有的甚至动摇其的理想信念。怎样让新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并胜任幼儿园的工作,现在普遍的幼儿园都采用“师带徒”的方式,即“借骨干教师引领,扶新手上路”,就是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对子言传身教,使新教师的专业快速成长。在几年的新教师“师带徒”活动中,我们深思:对于刚进园的新教师,“师带徒”要带什么?怎么带才能让她们顺利地承担一个班级的管理和教学工作?怎样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有了新的视角。
1“师带徒”存在的问题。
1、1“师徒协议”流于形式,计划落实难以到位。
在“师带徒”活动中,一般在开学初,骨干教师和新教师互相签订师徒协议,但协议中制定的培养目标、内容、指导形式和成果体现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实。因为骨干教师多数身兼数职,不仅要承担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年段的管理工作、教研工作或行政管理工作等,还经常是幼儿园公开观摩、重大接待工作的“领头羊”,因此计划中下班指导教育活动,课题研究的跟踪指导等重要措施都没法落实到位,“师带徒”活动计划难以有效落实,无法发挥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
1、2“成长计划”要求过高,不符合新教师自身的实际水平。
对于新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转换是其漫长的教师生涯的第一步,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可现实中常出现师父求成心切,单向提出要求,不能客观地分析徒弟的特点和现有水平,制定的计划普遍存在着要求高、内容多、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导致计划不能扎实、稳步地实施,“师带徒”活动没有取得实效。
1、3指导偏向集中教学,忽略一日活动组织。
现实中存在着,师父重视对徒弟的集体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和组织实施进行较详尽的指导,徒弟也比较重视一个活动、“一节课”的效果。忽略了一日活动的组织常规指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在一日生活中进行的”。因此,只重视集体教学的组织好坏,不能衡量徒弟专业成长的水平,不能全面地促进徒弟专业全面地成长。
2 “师带徒”的有效策略。
2、1师徒共同制定成长计划是前提。
(1)目标定位要准确。新教师刚进入幼儿园工作,属于工作的“适应期”,要让其尽快适应和胜任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脚踏实地地从学习组织一日活动的常规开始起步,如怎样带好一日活动;怎样上好一个集中活动;怎样与幼儿有效互动;怎样与家长沟通等等,师父要和徒弟协商制定出最基本的易于达成的成长目标,是“师带徒”有效性的关键。
(2)措施选择要适宜。
在制定成长计划的措施时,要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和新教师的个人优势。如,要带好一日活动,必须熟悉和理解对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安排的内容与具体要求,才能做到带班不随意,活动组织有计划、有条理,班级常规稳定。又如,上好集中教学活动,首先要学习设计活动方案并有效组织和实施。对于新教师先重点掌握各领域活动方案的设计框架,再根据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长,重点研究一、两个领域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以点带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内容选择得当是“师带徒”有效性的基础。
(3)指导形式要多样。
“师带徒”活动中,一般师父都采用下班听课、评课、上示范课等形式进行指导。指导形式较单一,指导的范围较狭隘。师父对徒弟的指导可以是多形式的,如:沟通式指导——师父每周与徒弟针对本周出现的情况沟通,反思;提醒式指导——师父在发现徒弟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进行暗示和提醒;示范式指导——师父对徒弟的困惑直接进行示范,帮助徒弟理解(一般用于集中活动的指导);合作式指导——徒弟通过和师父共同合作或做一件事情,学习师父的有益经验。多样化的指导形式,让师父和徒弟成为一个共同体,让徒弟的收益更全面。
(4)成果体现要具体。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徒弟,制定的预期成果要具体,经过努力易于实现的。如:能安全不出事故地组织一日活动;建立与家长沟通的平台,获得家长的信任;能独立设计和有效组织一个领域活动,并在青年教师评优活动中获奖等等。新教师第一年主要是熟悉、学习阶段、是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型,第一年的工作成绩可以增强其职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2帮助徒弟树立“爱”的情感是基础。
老一辈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也就没有教育。”幼儿教育面对的是年幼无知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是他们人生第一次离开父母,身心都十分的脆弱,他们更需要父母般的关爱。新教师要从被父母关爱、受长辈的教导到去爱孩子、去教育孩子,也是一个角色和行为的转变,同时遇到不讲卫生的孩子、经常惹麻烦的孩子、调皮捣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困惑和对职业的反感。因此,师父要帮助徒弟树立“爱孩子、爱职业”的情感,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徒弟。只有教师有一颗博大的爱心,才会去包容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解决孩子的困难;只有教师有了一颗爱孩子的心,才会有“责任心”,做一个对孩子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的好老师。。
2、3学习师幼、家园互动的有效策略是关键。
(1)学习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提高新教师管理幼儿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新教师刚与幼儿接触,常会出现新老师说话,幼儿不予理睬;遇到幼儿同伴间的纠纷,新教师不会处理或简单处理;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新教师不知道采用什么策略帮助指导等等;因此,徒指导弟学习基本的师幼互动策略,才能帮助徒弟有效地管理幼儿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协商式互动——与幼儿共同制定班级活动常规时采用;询问式互动——处理同伴间的纠纷时采用;讨论式互动——遇到同伴间意见不统一时采用;启发式互动——在幼儿遇到困难时采用;示范式互动——在引导幼儿正确的方法时采用;提醒式、鼓励式、赞赏式、肯定式互动——帮助个别的幼儿达到目标或幼儿进步时采用等等,这些互动方式可以灵活运用。
(2)学习家园互动的有效策略,提高新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新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全面了解幼儿情况和取得家长信任的一种手段。新教师年轻,常常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师父应该鼓励徒弟主动与家长反馈、沟通幼儿在园情况,可以运用互联网建立班级QQ群;运用电话、短信访谈;运用来园、离园的个别交谈等等方式。在与家长沟通时注意的策略有:尊重家长,语言婉转;以表扬为主,适当提出建议等,逐步提高新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
2、4加强规范化教学活动设计反思是提升。
(1)指导徒弟学习设计集体教学活动方案。
设计好集体教学活动方案是新教师上好一个活动的基础。因此,在指导徒弟学习设计活动方案要有计划、有方法。首先了推荐规范的优秀活动设计的方案让徒弟学习,了解各领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框架和要领,如一份较完整的活动设计应包括活动内容、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五个方面;再与徒弟一起备课,做到“四解读”:解读目标,认真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关的目标,理解每个领域下的典型表现;解读幼儿,即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幼儿的现有的经验、能力和基础;解读教材,就是选择的领域内容的特点,包括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解读活动策略,如:活动方法有讨论法、示范法、图示法、游戏法等等,活动形式有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等形式,达到活动目标;最后再指导徒弟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要写出类型、领域名称、年龄段和课时;活动目标要写明情感、能力和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活动准备有已有经验准备、物质材料准备和环境创设准备;活动过程包括开始部分、新课导入部分和复习结束部分,要求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层层递进,为目标服务。同时,活动设计要体现游戏化和生活化,让教育在幼儿现有的经验、能力与新的经验、能力之间搭建桥梁。
(2)指导徒弟有效组织集体教学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类型多,有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科学领域和游戏等等,师父在指导上不能太随意,要循序渐进,有步骤地引领。
第一,考虑到每一个新教师都有其优势,有的教师音乐素养好,有的教师有美术天赋,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师父在指导徒弟的教育活动时,要以徒弟的优势学科为突破口,再迁移到其他学科,这样便于徒弟快速上手,丰富教学经验,增强其自信心。
第二,鼓励徒弟多下班听课,汲取优秀教师的有益经验。在幼儿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对某一学科有研究,并总结了一套有益的经验。对于新教师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才会有可能发挥主动性和潜能,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因此师父根据徒弟的不足和需要与徒弟协商每一次听课的重点,如:美术活动教师是怎么进行课前准备的,音乐歌曲活动教师是怎么进行示范演唱的,科学活动教师是怎么组织幼儿开展探索活动的等等,在听课中做好记录,听课后进行总结梳理,积累自己的有益经验。
第三,师徒共同梳理活动过程的注意事项,提高教学过程的常规调控。新教师常常在熟悉教案后,进入“课堂”却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有的是常规问题不明确,有的是生成的问题不能灵活应变,因此师父应事先和徒弟探讨预设环节的注意事项,尽量把握好预设环节活动的有效性。如:课前准备、教具的制作和演示、提问的技巧、讲解规则的要求等等,减少低级错误的发生,提高活动过程的有效性。
第四,课前反复预教,师徒共同探讨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提高徒弟的教育教学水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评价一个好的教育活动,要看看教师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别差异、教师的指导是否能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学习等等。此外反复的预教,可以帮助徒弟发现教学活动中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已有水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应该采用什么有效策略等等,通过与幼儿反复的互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新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和反思能力。
(3)指导徒弟学会活动反思。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指出:“一个教师上一辈子的课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实际教学中,活动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手段。因此,指导徒弟学会活动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并要遵循“徒弟反思在前,师父引领在后”的原则,让徒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改进的对策,师父再协助徒弟分析原因。要反思什么?从几方面进行反思?常常是新教师开展活动反思的困惑。这就要求师父要和徒弟探讨活动反思的方法。活动反思一般从幼儿的表现来反思教师的教育行为。我们不凡借鉴在备课中提到的“四解读”,可以反思活动目标是否达成;反思活动过程是否突出幼儿主体,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反思活动中的重、难点是否突破;反思活动策略是否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平台。让幼儿通过不断的反思,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以提升自我探究的能力。
总之,在“师带徒”活动中,师父即是徒弟理论学习的引领者,又是徒弟教学行为的支持者,更是徒弟教育反思的跟进者。只有师徒有效的互动,才能促进徒弟实现专业成长。